相比大多数内容公司把文学、音乐等通常作为影视IP开发的上游,聪明传媒提出了一套独特的逆向IP孵化模式:推出网大作为流量入口,来孵化小说和音乐,网大播出后改编成小说,形成粉丝沉淀和IP品牌,再延伸开发系列网大甚至网剧。
对于频繁而又经常发生的操作,这种状态反馈应该微妙,而对于重要而又不经常发生的交互,这种反馈则应该做的更加明显。如果不想融资,或者现金流很好的时候,就需要找合适的合伙人,帮你把公司能够做的更大。宏观角度讲,传统媒体无论是广告商还是内容生产商,都会大幅度地向新媒体转移;微观角度讲,纸媒可能逐步转化成微信号,也可能在像头条这一类App上面分发,电视纪录片可能有新的形态比如类军武的视频节目,传统直播也会向新型直播等多种新的形态转变。这是我们的假设,我相信在未来几年,这一点会得到验证。把用户量做大不等于你要烧很多钱,你可以打平,或者略微亏
万达院线、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股价全年分别下跌55%、47%、35%,市值较2015年大幅缩水。 TOP3:Keep首支品牌宣传片《自律给我自由》 胡辛束(胡辛束公众号创始人、知名作
你缺过钱,吃过闭门羹,被人质疑,团队经历非典,你也都闯过来了。
做过BP、见过BP的都知道,前几页PPT里一定有一页跟你说“赛道”,意思就是当下的市场需求多旺盛,空间有多大。确实不是,我这么说你大概能理解了:这个世界上想当老板的人远远多于能当老板、当了老板的人。
当然你可能会说,10%的项目能赚钱,还有这么多去创业,难道不是泡沫。如果卖的不是知识而是汉堡、衣服、化妆品,卖假货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光天化日之下把这些假知识拿出来标价卖,好像没什么人管,这让人很遗憾。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篇文章还是根据吴晓波在喜马拉雅上的一个付费订阅栏目上的内容整理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观念是拿来卖钱的“付费知识”。
我不知道短视频创业者是不是该醒醒了,但是看完这样的“付费知识”,我感觉,喜欢花钱在这些东西上的消费者可能需要清醒一下。 但这是一个成功率的问题,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这里的逻辑问题就很大,做创业,不做那些留存高的、时间长的内容,难道去做留存低、时间短的内容?我其实知道不少这种没人看的内容,我告诉你,你敢去做吗? 就好像你要开个淘宝店,你当然要先观察淘宝上什么东西买的人多,需求旺盛,这是很重要的信息。
你去做一个有充分验证过商业模式的领域去创业,比如你做一个手游网游,有10%的机会赚到钱吗?不要说互联网这些新兴领域,你去开个火锅店、服装店,有10%的成功率吗?我相信你身边肯定有朋友试过做这种小生意,你会有答案的。去年惊艳全球的小米MIX的立项是在2014年。
2014年这家公司7000人左右,现在早就超过了10000。贴着成本定价已经是小米的极限了。
同时,这位2008年毕业的码农还表示自己是一位不买房主义者。现在还活在水面上,满打满算加上房地产、通信行业,家电行业,现在还没跑出去,没被抓进去的,没被资本大鳄赶出公司,没有被小粉红骂成跑路汉奸卖国贼,还在踏踏实实做实业的。
“闭眼就送你礼物”,